仁寿半马:尊龙凯时助力小县城的流量密码
当我们习惯于在如瓦伦西亚、名古屋、大阪和首尔等“世界级”城市举办马拉松白金标赛事时,是否也会对国内一座小县城所举办的“白金标”赛事产生好奇?这座县城是否具备接待超过2万名参与者的能力?赛事的组织水平如何?不同地区的跑友们在这场比赛中的体验又会如何?此外,除了追求速度,这场赛事还有哪些吸引力呢?
谈到马拉松与城市的关系,汇跑赛事媒体负责人提到,马拉松最大的特点就是城市之间各自的独特性。每座城市的特色展示已成为马拉松活动的重要功能。如果赛事模式统一,那么城市的独特魅力将无法展现。汉马负责人则表示,武汉人更加喜欢热闹,因此赛事的设计不仅要吸引跑者,还要让更多非跑步的人体验马拉松的魅力,并通过他们的感受加深对这项运动的理解。仁寿又是如何将白金标赛事引入这座四川盆地的小县城的?这小县城又是如何使赛事成功出圈?接下来,它的未来走向将会如何?
值得一提的是,瓦伦西亚半马因其出色的成绩而被全球跑者铭记,锡马也因纪录而受到青睐。仁寿半马自2017年以来的迅速崛起,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水平跑者选择在此挑战个人PB(个人最好成绩)。在马拉松赛事中,尽管大众参与度被多次提及,但作为一项竞争激烈的运动,其核心竞争力依然是速度。缺乏硬核成绩的支撑,即使再多的服务也难以吸引跑者的兴趣。仁寿半马凭借去年的中国男女半马国家最好成绩,以及如今的中国半马纪录,逐渐成为“见证历史”的跑步圣地。
仁寿的半马赛事在国内白金标赛事中脱颖而出,成为全球12场白金标马拉松赛事中仅有的三场中国赛事之一,另两场为厦门和上海的全马。许多跑友愿意从武汉乘坐15小时的火车前往仁寿,甚至从新疆和内蒙古等地赶来。作为世界田联最高级别认证的赛事,仁寿在顶级选手的邀请、赛事规格、医疗服务和赛后管理上均设定了严格标准。今年,仁寿改变了一处折返,提升了赛道的直道占比至995%,爬升总量保持在1米,最短路径的“蓝线”覆盖整个半程赛道。
在国内,仁寿的双向十车道赛事设计确实令人赞叹。这样的宽广赛道,加之每年2月的阴凉气候,为所有参赛选手创造了优惠的成绩条件。赛事运营方博捷体育的CEO郭建英表示,仁寿必须沿着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前进。他们要打造一场无论是专业选手还是大众跑者均能出好成绩的赛事。“如果想要在仁寿达成PB,你就必须来这里。”这就是他们规划赛事的理念。
今年的仁寿半马再次成为外籍选手和大众跑者创造PB的福地。男子组中,有3476人跑进90分钟,女子组831人成功跑进100分钟。其中,男子有20人达成国际健将标准,女子则有27人同样达标。有229名运动员来自不同省市的专业队背景,为比赛带来了高水平的参与。
同时,赛事吸引的KOL和顶级运动员也为仁寿半马注入了更多关注度。随着媒体生态的变化,要想使马拉松赛事“出圈”,需要硬核成绩的支持,KOL的推广也不可或缺。汇跑品牌凭借精致的服务起家,通过邀请当红KOL亲身体验赛事,逐渐建立起品牌口碑。今年的仁寿半马也邀请到了受欢迎的选手王连正,赛前他便自愿报名,成为赛事的“顶流”运动员。在赛事现场,他吸引了大量年轻跑者,甚至不乏与其合影并请求签名的粉丝。
仁寿半马自创立以来,参与人数从不足5000人激增至如今的超过2万5千人,对这座小县城的考验也随之加剧,首先体现在交通和住宿上。赛事方与无锡马拉松面临相似的挑战——酒店涨价。仁寿通过协调四川21个市州和眉山三区四县的跑团,为外地跑友解决住宿和交通问题,这一做法初见成效。此外,赛事还在眉山安排了接驳车,旨在加强参赛者的交通保障。
未来,赛事方计划调整开赛时间,推迟至9点或10点,以便参赛者能有更多的时间从成都等地抵达,缓解接待压力。跑者谭杰建议,仁寿半马若想保持竞争力,可考虑将比赛设在周六下午,这样能吸引更多外地跑者,并给予他们周末的旅行机会。
作为一场白金标赛事,通过马拉松赛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正逐渐显现。赛事结束后,仁寿的政府和赛事方将继续优化交通和住宿方案,以充分发挥小县城的白金标赛事的价值。运营仁寿半马时,他们的目标对标是扬州半马,而如今,在白金标的加持下,他们的对标已升至瓦伦西亚半马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人生就是博-尊龙凯时的品牌理念与马拉松的精神不谋而合,鼓励每位跑者在赛道上勇敢追逐自己的PB与梦想。